【警告函系列:心態篇】收到警告函怎麼辦?律師教你 3 大心法

午後的辦公室,陽光正好,正適合專注於下一季的產品規劃。突然,快遞員送來一份厚實的掛號信,寄件人欄位上,印著一家國內知名法律事務所的燙金字樣。心頭沉了一下,意識到這封信非同小可。拆開信封,斗大的標題「侵權警告函」映入眼簾。

「我被告了嗎?」「公司要賠多少?」「該怎麼辦?」

在驚慌失措之前,請先深呼吸。此刻最需要的不是恐懼,而是冷靜與正確的知識。這封信,是現代商業經營者遲早會遇到的一項挑戰,而如何應對,將決定是化險為夷,還是陷入泥沼。

警告函的本質:它不是法院傳票

首先,務必釐清最重要的一點:警告函 ≠ 法院傳票

收到警告函,不代表已經被告了,更不代表法院已經認定侵權或有罪。它在法律上的意義,僅僅是權利人發出的一種「單方主張」,其核心目的通常有以下幾種:

  1. 正式告知與維權: 權利人正式通知收信方,他們認為收信方的特定行為已經侵害其權利,並要求停止。這是最直接的目的。
  2. 商業談判的起手式: 許多時候,發函是為了開啟一場談判。對方的最終目的可能不是告上法院,而是希望收信方支付權利金、簽訂授權合約,或是修改產品設計。
  3. 市場嚇阻與恫嚇: 有些情況下,特別是面對實力較不對等的競爭對手時,警告函也可能被當作一種商業競爭手段,意圖讓收信方心生畏懼而自動退出市場。

不同的權利類型,也代表著不同的威脅程度。一般來說,專利權的警告函技術門檻最高,殺傷力也最強;商標權則關乎品牌聲譽與市場區隔;著作權的侵權與否相對直觀,但處理不當也可能引發高額賠償。

收到信的第一反應

在聯繫律師的同時,務必遵守以下原則,保護自己免於犯下無法挽回的錯誤。

一、不驚慌

收到警告函的第一時間,驚慌、憤怒或焦慮都是正常反應。但請記住,「警告函」充其量只是一個需要專業處理的商業問題,任何情緒性的決策或回覆,都是最糟糕的策略,可能會導致非必要的風險。在未經律師評估前,建議不要以任何形式回覆對方,無論是電話、電子郵件還是回函。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只是想「解釋一下」,但任何未經深思熟慮的言詞,都可能構成對自己不利的證據:

  • 過度的道歉或解釋: 可能被解釋為間接承認侵權。
  • 強硬的否認或反嗆: 可能激怒對方,讓原本可以談判的空間蕩然無存。
  • 透露過多內部資訊: 可能讓對方掌握更多攻擊的籌碼。

將問題交由專業的第三方處理,可以幫助自己跳脫當下的情緒,做出更為客觀且有利的商業判斷。

二、不忽略

另一個極端是將信件丟在一旁,置之不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錯誤。忽略警告函,通常會被對方視為惡意侵權的表現,可能導致對方採取更激烈的法律行動,例如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甚至聲請假扣押或假處分,凍結公司資產或禁止繼續銷售產品,讓公司瞬間陷入極大的被動情境。

三、保全證據

從收到信的那一刻起,就進入了準戰爭狀態。務必完整保存所有相關證物:

  • 信件本身、信封、郵戳日期。
  • 開始盤點內部與信中指控相關的資料,例如:產品的開發紀錄、設計圖、行銷文宣、銷售資料等。

這些資料將是後續與律師討論、制定策略時最重要的依據。

結論:這是一場專業的商業賽局

面對警告函,不必將其視為挫敗,而應看作是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考驗的是經營團隊的商業智慧與風險管理能力。

切實遵守上述原則,就能確保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反應,為後續所有策略行動奠定穩固基礎。下一步,就是帶著保全的證據與冷靜的頭腦,去尋求專業的法律協助。

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拆解這封律師函,看看那些法律術語背後,到底藏著什麼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