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國貿易的實務中,絕大多數的貨款糾紛,其源頭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個根本問題:「不清楚交易對方的真實底細」。許多企業在收到一封看似充滿商機的開發信,或是在展會上與對方相談甚歡後,便急於投入資源、寄送樣品,甚至在未收款前就安排出貨,最終卻陷入貨去款空的窘境。
信任,在國際商業世界中,必須建立在扎實的查證之上。本文旨在介紹如何在交易前對國外客戶進行基礎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並剖析常見的國際貿易詐騙手法,幫助企業建立第一道、也是最關鍵的風險防火牆。

一、如何對國外公司進行盡職調查?
盡職調查,或稱徵信,並不是一定要花費鉅額成本的複雜工程。在數位時代,企業可以善用許多公開資訊與專業服務,在投入任何實質資源前,對潛在的合作夥伴進行有效的背景查核。
(一)公開資訊的運用:建立第一層過濾網
在與新客戶接觸的初期,可以透過以下免費的公開管道,快速篩選掉明顯有問題的對象:
- 檢視官方網站與 Email: 一家正規經營的企業,通常會投入資源建置專業的官方網站。網站內容是否完整、公司介紹與聯絡資訊是否清晰、是否有實際的辦公地址與電話,都是基本的檢視點。更重要的是,其員工使用的 Email 是否為公司專屬網域(例如:service@company.com),而非通用的免費信箱(如 Gmail, Outlook)。
- 善用 Google 搜尋引擎: 直接將對方公司全名、地址、電話等資訊輸入 Google 進行搜尋,是成本最低卻極為有效的調查方式。可以嘗試搭配「scam」(詐騙)、「review」(評價)、「complaint」(客訴)等關鍵字,查看該公司是否有任何負面的新聞或評價。若一間宣稱規模龐大的公司在網路上幾乎找不到任何客觀的第三方資訊,這本身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 查詢各國公司登記網站: 絕大多數國家都設有官方的公司登記資料庫,供公眾查詢。雖然各國網站的介面與開放資訊的程度不同,但至少可以確認該公司是否為合法登記的實體。在搜尋時,應使用該公司的當地語言全名,以提高查詢的準確性。
(二)專業工具的輔助:深入評估信用風險
當交易涉及的金額較大,或需要提供較為寬鬆的付款條件(如放帳 O/A)時,僅依賴公開資訊可能不足以評估風險。此時,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徵信服務。
台灣的輸出入銀行(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便有提供針對海外企業的信用調查報告服務。一般來說,這類報告通常會包含更深入的資訊,例如:該公司的股權結構、財務狀況摘要、歷史沿革、主要業務、以及最重要的——來自業界與銀行的評價、過去的付款紀錄與綜合信用評等。雖然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但相較於可能損失的鉅額貨款,這筆徵信費用是保障交易安全、評估客戶是否值得給予放帳條件的重要投資。
二、常見的國際貿易詐騙態樣
詐騙集團的手法不斷推陳-新,但其核心目標始終是騙取「貨物」或「金錢」。了解其常見的運作模式,有助於企業提高警覺。
(一)假冒知名買家詐騙(騙貨)
這是典型的「騙貨」手法。詐騙集團會偽冒成國際知名大廠或其供應商的採購人員,透過 Email 與目標企業聯繫。為了取信於人,他們會製作幾可亂真的假網站、假名片,甚至盜用該大廠員工的真實姓名與職稱。其詐騙流程通常如下:
- 建立信任: 以大廠名義提出大額採購需求,並提供看似正規的採購文件,採購的產品也多是通用性強、容易轉售的類型。
- 提出異常要求: 在取得賣方信任後,以「總部要求」、「清關需要」或「人道援助專案」等理由,要求將貨物運送至與該大廠營運據點無關的第三方國家(常見歐洲買家要求出貨至非洲)或偏遠地址的倉庫。
- 人間蒸發: 一旦貨物送達指定地點並被提領後,該「買家」便會人間蒸發,斷絕所有聯繫,導致賣方血本無歸。
要防範此類詐騙,關鍵在於「驗證」。對於任何來自知名企業的訂單,都應透過官方管道(例如:官網上的總機電話)聯繫該公司採購部門,確認是否有此筆訂單以及該位採購人員的真實性,請勿僅憑單一 Email 或對方提供的聯絡資訊就輕信對方。甚至有詐騙集團會為一家沒有官網的真實公司,架設一個假的官方網站,因此交叉驗證至關重要。
(二)Email 駭客詐騙(騙錢)
此手法在【展會篇】中曾提及,此處將更深入說明。這類「商業電子郵件入侵」(Business Email Compromise, BEC)詐騙,是典型的「騙錢」手法,其目標是竄改匯款資訊。
駭客在入侵買賣其中一方的郵件系統後,並不會立刻行動,而是會像潛伏的鱷魚般,耐心監控雙方的郵件往來長達數週甚至數月,以充分掌握雙方的交易習慣、用字遣詞與付款流程。待交易進入付款階段時,駭客便會展開攻擊,常見手法有二:
- 偽冒賣方 Email: 駭客註冊一個與賣方 Email 極為相似的假帳號(例如將 lisa@company.com 的 l 看成 1,註冊 1isa@company.com),並偽冒成賣方,向買方發出「銀行帳戶變更通知」。
- 直接攔截竄改: 駭客直接從被入侵的賣方信箱中,發送帳戶變更通知給買方。這種方式更難察覺,因為郵件來源是完全正確的。
由於駭客已長期監控,其偽冒的信件內容與時機都極具說服力,導致許多買家在未察覺異狀下,便將貨款匯入詐騙集團的帳戶。為此,企業必須建立嚴格的財務紀律,與對方預先建立安全規則。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可以直接在買賣合約中加入一道「安全鎖」條款,例如:「本合約所載之匯款帳戶,非經雙方授權代表人以電話或視訊會議等非郵件方式共同確認,不得變更。」
三、結論
「先查證,再交易」是國際貿易的鐵律。在面對海外市場的龐大商機時,投入時間與少量成本進行前期的盡職調查,遠比事後耗費大量資源處理跨國法律糾紛來得更有智慧。從運用公開資訊進行初步篩選,到利用專業徵信報告評估信用,再到建立防範詐騙的內部流程,每一道防線的建立,都是為了確保企業在拓展國際版圖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穩、更遠、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