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展,是許多台灣中小企業跨出國門,尋找海外訂單的第一站。一場成功的展覽,可能帶來整年度的營收;然而,在充滿商機的交流背後,也潛藏著智慧財產權、合約詐騙等多重法律風險。若未能妥善準備,企業不僅可能空手而歸,甚至可能陷入侵權糾紛或成為詐騙集團的目標。本文旨在系統性地剖析企業在參展前、中、後三階段應注意的法律問題,並提供具體的應對策略,以協助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建立穩固的法律防線。

一、展前準備:保護你的智慧財產權
萬全的展前準備,是決定參展成敗的基石。在法律層面,最重要的工作莫過於對企業核心資產——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的預防性保護。
(一)預先申請專利或商標
企業在進行海外 IP 佈局時,最常見的迷思有二。第一是忽略權利的「屬地主義原則」,誤以為在台灣申請的專利或商標,能理所當然地延伸保護到海外。第二是混淆專利權的「排他權」與「實施權」,誤認只要產品取得專利,就等於獲得了在各國銷售的通行證。這兩種誤解,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首先,由於權利具屬地性,若未在參展國預先申請,不僅產品無法受到當地法律保護,更容易成為惡意搶註的目標——例如有心人士在展會上看到具市場潛力的產品後,便搶先在當地國註冊相同的專利或商標,再反過來向原創企業主張權利,要求支付權利金或惡意阻礙其市場進入。對方的惡意搶註最終未必會成立,但在應付相關法律程序過程中所付出的心力與勞費不容小覷。
其次,即便企業的產品本身已取得專利,但若其使用的技術,落入了競爭對手在當地所持有的、更基礎或範圍更廣的專利保護範圍內,依然會構成侵權。此時,競爭對手便可向法院申請禁制令,導致攤位被查封、產品被扣押。因此,完整的展前 IP 準備,不僅是「攻擊」—申請自己的權利,更包含「防禦」—進行當地市場的專利風險排查(Freedom-to-Operate, FTO)。
事實上,企業決定參加海外商展,此舉本身就代表已將該國視為目標市場,因此智慧財產權佈局將攸關企業後續能否順利發展。完善的智財佈局更可以化被動為主動,企業不僅能降低自身被控侵權的風險,甚至可以反過來利用展會機會,主動監控是否有他人仿冒自家產品。
一旦發現侵權,便可在當地律師的協助下,採取寄發警告函或申請臨時禁制令等行動,將展會變成一個掃除仿冒品、鞏固市場地位的絕佳場域。在規劃海外參展時,企業應將目標市場國的智財佈局列為優先事項,這不僅包含專利或商標的申請,也涵蓋了營業秘密的保護策略(如下述)。至少在參展前 6 個月至 1 年,就應委請專業的專利商標事務所,針對核心技術與品牌 Logo,在目標市場國,完成專利或商標的申請程序或風險評估。這筆前期投入,是避免後續百萬、千萬侵權訴訟風險最划算的投資。
(二)建立營業秘密的立體防護網
除了專利與商標等「可註冊」的 IP 外,企業更有大量的核心技術、客戶名單、成本結構等,是以「營業秘密」的形式存在。在開放且人員流動複雜的展場中,保護營業秘密不能僅僅依賴一份保密協議(NDA),而應建立一套立體的防護措施:
- 人員的教育訓練: 展前應對所有站台人員進行培訓,明確劃定談話的紅線,告知哪些資訊可以公開(如產品性能、應用領域),哪些屬於核心營業秘密,絕口不談(如:關鍵原料配方、良率、成本結構、核心演算法),確保僅提供公開資料,避免被套話。並演練如何應對過於深入的技術問題,將深入洽談引導至簽署 NDA 後的正式會議。
- 資料的分級管理: 準備「公開版」與「機密版」兩套資料。可隨意發放的僅有標準產品型錄;詳細的技術規格書、測試數據等應妥善存放,在必要且受保密措施保護的狀況下再提供給潛在客戶,避免機密資訊輕易外流。
- 實體的環境控管: 每日閉館後,務必將重要樣品妥善收存。對於要求拍攝產品內部結構的訪客,也應予以婉拒,防止核心設計被輕易竊取。
- 進一步洽談: 準備一份周全的中英文雙語 NDA 仍是必要的最後防線。展場人多嘴雜,不適合討論敏感的商業或技術議題。當洽談深入,且對方展現高度合作誠意時,便可將訪客引導至攤位的洽談區、展館的會議室,或是直接預約展後的正式會議(如文章建議),在受控的環境下,並在簽署 NDA 後再進行細節討論。關於如何草擬一份有效的 NDA,請參考本所文章。
二、展中應對:謹慎處理詢價與訂單
展覽期間人潮絡繹不絕,如何在短時間内篩選出真正的潛力客戶,並謹慎處理現場的商業承諾,是企業人員的重要課題。
(一)辨識「假買家、真刺探」的詐騙集團
並非所有來到攤位的訪客都是潛在買家。有些競爭對手或詐騙集團會偽裝成買家,其真實目的並非採購,而是刺探商業情報、蒐集侵權證據或詐騙。這類「假買家」通常有以下特徵:
- 身分模糊或可疑: 使用通用的免費電子郵件信箱(如 Gmail, Hotmail),而非公司專屬網域的信箱;名片資訊不完整、冒充知名公司或無法在網路上查到對應的公司。
- 對價格興趣缺缺: 他們不太關心報價、付款條件或交期,只想索取詳細的產品規格書、技術資料或樣品。或是詢問的問題超出一般買家應關心的範疇,直指產品的核心製程或關鍵零組件。
- 急於下單但對付款條件含糊其辭: 表現出極高的採購意願,甚至當場下大單,但對於付款方式(特別是預付款)卻避重就輕,或要求極為寬鬆的放帳條件。
對於這類訪客,應保持警覺,提供標準化的公開產品型錄即可,避免透露過多非必要的技術或商業資訊。
(二)設定正確目標:將展場名片轉為會後正式拜訪
B2C 消費展與 B2B 商展的根本差異在於前者的目標是現場成交,但對於 B2B 或代工業務而言,在吵雜且資訊有限的展場環境中,較難當場完成有意義的合約簽署。任何倉促簽下的文件,不論其名稱為合作備忘錄(MOU)或訂單,其背後隱藏的法律效力與風險都較為複雜,關於這點可以參考我們的專文。
因此,在展覽現場,專業的目標設定並非「簽下訂單」,而是「有效篩選」,並將真正有潛力的客戶,引導至下一階段的正式商業會談。當與潛在客戶洽談愉快,且對方展現高度合作意願時,正是提出下一步具體邀約的最佳時機:
「非常感謝您的肯定,我們對這次的合作也充滿期待。為了讓我們雙方都能在更周全的基礎上討論細節,希望能預約在展覽結束後,安排時間親自到 貴公司拜訪(或邀請您來我們工廠參觀),做更深入的簡報與洽談。」
這樣的作法,能策略性地將互動從初步接觸,升級為正式的商業議程。它不僅能有效過濾掉只想索取資料或隨意看看的訪客,更能向潛在的優質客戶展現企業的專業、穩重與誠意。一場成功 B2B 商展的真正價值,不在於現場收到幾張名片,而在於成功預約了幾場有品質的、展後深度洽談。
三、展後追蹤:從名片到合約
展覽的結束,才是真正商業關係的開始。然而,從初步接觸到成功簽約收款的過程,仍充滿了考驗。企業在此階段,不僅要防範駭客的攻擊,更要應對潛在客戶在誠信、耐心與付款條件上的挑戰。
(一)進行初步背景調查
在寄出報價單或樣品前,應對展會上篩選出的潛力客戶,進行基本的背景調查(Due Diligence),以汰除明顯可疑的對象。關於更深入的客戶徵信方法與詐騙防範,將在下一篇【徵信篇】中詳細探討,此處先提供幾項可立即執行的初步驗證管道:
- 官方網站與 Email: 檢視對方公司網站的專業程度,以及是否使用與網站網域名稱一致的 Email。
- Google 搜尋: 利用 Google 搜尋對方公司名稱,查看是否有任何新聞、評價或負面消息。
- 公司登記資料庫: 許多國家都提供線上的公司登記查詢系統,可以確認該公司是否合法註冊。
(二)管理風險:從付款條件到樣品保護
在通過初步的背景調查後,真正的商業談判才剛開始。此時,企業應特別留意以下幾種常見的問題:
- 提防寬鬆付款條件的要求: 對方可能利用展會上建立的友好氛圍,在洽談第一筆訂單時,就要求給予遠超出公司常規的放帳條件。對於一個從未交易過的新客戶,應堅持公司對新夥伴的標準付款政策(例如:預付訂金),以此測試對方的誠信與財務狀況。
- 設定追蹤的時間停損點: 部分訪客可能並非真心要下單,而是想持續套取技術資訊或探聽價格底線。若對方在關鍵的簽約或付款環節反覆拖延,應設定追蹤的停損點,避免投入過多時間成本在無效的溝通上。
- 保護寄送樣品的智慧財產權: 若樣品本身涉及核心技術,在寄送前務必與對方簽訂保密協議,約定其使用目的、保密義務,並明文禁止對方進行拆解或逆向工程。
(三)防範 Email 駭客詐騙
展會結束後的大量後續聯繫,恰恰是駭客眼中最理想的攻擊溫床。業務人員面對數以百計的新名片,急於回覆報價、寄送樣品,在這樣忙亂且追求效率的氛圍下,對於細節的警覺性最容易降低。駭客尤其擅長利用這種「全新建立的信任關係」,因為雙方沒有長期的交易慣例可循,一封偽冒的「銀行帳戶變更通知」,其破綻在初期合作時更難被察覺。
其作法是入侵買賣其中一方的電子郵件系統後,長期潛伏監控雙方往來郵件。待交易進行到付款階段時,駭客便會攔截郵件,並偽冒賣方的名義,發送該通知給買方,要求將貨款匯入駭客指定的詐騙帳戶。
為防範此類詐騙,應建立嚴格的內部控管流程:
- 建立多重驗證管道: 任何涉及變更銀行帳戶或付款條件的通知,絕不能僅憑 Email 確認。必須透過電話、視訊或其他事先約定的管道,與對方的既有聯繫窗口進行二次確認。
- 主動建立安全規則: 更進階的作法是,在展後的第一次聯繫中,就主動與客戶約定好未來變更重要資訊的「特定驗證管道」(例如:「未來任何帳戶變更,我方皆會以貴我雙方負責人進行視訊會議的方式確認」),將安全規則先建立起來。
四、結論
國際商展是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加速器,但伴隨機會而來的,是無所不在的法律與商業風險。從參展前的智慧財產權佈局,到展覽中的謹慎應對,再到展覽後的安全追蹤,每一個環節都考驗著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唯有將法律風險意識內化為標準作業流程,做好萬全準備,企業才能在國際舞台上,既抓住商機,又避開陷阱,滿載而歸。
想要進一步了解相關法律問題,歡迎到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相關網站了解,或是與本所專業團隊聯絡。